11月17日至18日,第四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高层论坛在重庆圣荷酒店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和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承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重庆市翻译学会会长、我校副校长董洪川,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东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旭等专家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
董洪川致辞
王东风致辞
论坛开幕式上,董洪川教授和王东风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我校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安江主持。
董洪川首先介绍了我校翻译学院的发展和建设,接着指出了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翻译史研究是翻译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路径”。同时,他也对中国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了衷心祝贺。他表示,本次会议对于翻译史理论与方法的研讨,必将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翻译史的本质,希望我校师生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向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学习请教。
王东风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翻译史研讨会的发展历史。他提出,“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翻译史”,这也是翻译史研究在国内和国际上如此兴盛的原因。他认为,翻译研究正在经历翻译史转向,鼓励在座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和投入翻译史的研究。
开幕式结束后,重庆翻译学会名誉会长、我校博士生导师廖七一等7名专家分别作了大会主旨发言。
与会代表发言
廖七一作了题为《弗兰金仙(睡狮)的译介与民族国家话语》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弗兰金仙(Frankenstein)通过曾纪泽、严复和梁启超等人在中国的译介,演变成睡狮(醒狮)的民族主义意象,并与独立史、衰亡史的集中译介一道,强化了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推动了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话语建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建开以《欧洲文学走向东方之中介: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的转译刍论》为题,提出英译本转译的现象并认为转译是欧洲各国文学走向东方、在中国实现经典化的中介,也是国别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普遍途径。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段峰在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为题的发言中,分享了自己研究12本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的方法和过程,考查了这些翻译和出版的事件中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译作影响与接受等问题。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我校博士生导师王寅作了题为《翻译史新解——兼谈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翻译学》的发言,阐述了翻译史研究对翻译学的重要性,依据“翻译即交际”的基本原理重新解读了翻译简史,并以《红楼梦》中成语翻译为语料阐释了后现代视域下的认知翻译观。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泽权在题为《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语节译本风格对比——基于语料库的考察》的主旨发言中,依据Leech & Short的文体考察清单,并整合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常用考察变量,从词汇、句法、话语/思想投射等三大方面九个变量上量化考察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语节译本的语言特征,对比分析了其风格异同。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旭的发言为《历史的重构——撰写一部区域翻译史的若干思考》,他分享了撰写一部现代湖南翻译史论的初步构想,阐述了这项研究的理论背景和主要内容,同时提出区域翻译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蓝红军在《民国时期中国翻译研究的问题域》主旨发言中,简单回顾了中国古代翻译研究的困难,然后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翻译研究的特征及其相关话题。
与会代表发言
17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振武作了题为《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问题与根源》的主旨报告。他阐述了汉学家的译介如何影响中国形象在异域的变迁,指出了汉学家英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种路径。福州大学潘红教授作了题为《言说与沉默之间:曾广铨译<长生术>的增删及其话语意义》的报告。她追溯晚清历史语境,聚焦曾广铨译英国作家哈葛德小说《长生术》中的节略和增补,揭示了译本在言说与沉默之间的思想内涵,阐述了译本话语的社会实践意义。深州大学张广奎教授作了题为《经典的译介与流变》的报告。他以当莎士比亚的经典Sonnet 18为例,指出译者、阐释者、朗诵者、表演者等翻译阐释演绎该作品时,受众是被操控的这一事实。华中科技大学黄勤教授作了题为《文化身份视角下的离散译者王际真与沙博理<春蚕>英译本比较》的报告,她以离散译者王际真英译本和沙博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索两位离散译者不同的文化身份对译文内容选择及译文表达上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贾洪伟博士作了题为《国内翻译史学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从属性、内容、任务或目标角度对何为翻译史进行了界定,梳理了我国翻译史的现状,对翻译史研究中存在的学术问题、意识与规范问题和管理问题展开了论述。
会议现场
下午的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分为三个分会场,围绕“翻译史研究:方法论与当下话语”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第一小组主要围绕《道德经》《周易》《诗经》《孙子兵法》等中国典籍的译介展开讨论,成果中既有翻译文本的细微分析,又有社会文化语境的宏观观照;第二组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翻译史研究方法、翻译史书写、翻译期刊研究等几个方面,整体呈现出研究对象多元、理论视角新颖、史料爬梳严谨的特点;第三组则主要围绕晚清、民国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翻译个案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方法及研究选题让人耳目一新。
18日上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东风作了题为《翻译与国运兴衰》的报告。他从中国汉唐以降的历史入手,指出中国国运兴衰的曲线与翻译事业兴衰的曲线大体一致,又从当代翻译学的角度讨论了翻译与国家开放程度的关系,认为翻译可以刺激和推动本土的社会发展。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明伦作了题为《伦对外传播与对外翻译》的报告。他首先指出,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往往会借助于翻译,但不能把这些传播活动等同于翻译;同时他以丰富的例证就一些中国文化如何外译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广东工业大学欧阳东峰博士作了题为《历史学途径的翻译学研究方法》的报告。她梳理了目前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概念和基本体系,以及适用于历史学的各类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评价了历史学研究方法在翻译学研究上的优势和局限并提出建议。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银泉作了题为《中学西传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内涵》的报告。他介绍了耶稣会士对中国人文经典著作进行译介的代表作品,挖掘了翻译史研究的现代意义及其丰富内涵。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士奎作了题为《中国传统藏戏英译:现状、问题与启示》的报告。他从在英国、美国、印度、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出版的主要藏戏英译本入手,梳理了近百年来传统藏戏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历史,考察了翻译主体背景及其翻译动因和翻译理念,总结出藏戏西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魏家海作了题为《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的形式对称》的报告。他考察了宇文所安唐诗形式对称的翻译策略,分析了宇文所安唐诗形式对称翻译的因循和重组方式,发现宇文所安在唐诗翻译和唐诗研究的互动关系中,形式对称是用来解释唐诗美学价值的理据。南通大学教授严晓江作了题为《大卫·霍克思<九辩>英译析评》的报告,她以霍克思所译《九辩》,透视《楚辞》全译本的基本风貌。内蒙古大学教授刘瑾玉作了题为《译者严氏之言说,还是编者罗氏之言说?——严复译<国富论>案语来源甄辨研究》的报告。她以新发现的《原富》1869版和1880版两个英文底本、严复的底本手批、译本《原富》和修订稿为研究依据,对编者罗哲斯注释和严译本《原富》中的案语进行文本细读与比较,发现了严复在案语中构建的“经济思想”的三大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的王一多博士作了题为《中西概念转换方法与话语体系构建》的报告。她以时空旅行与间距概念引入,阐释了格义、反向格义和改写三种概念转换方法,就话语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
闭幕式由胡安江主持。分组论坛主持人罗天、王祥兵、张广法分别做了总结汇报。他们介绍了各分论坛的研究话题及研究特色,强调了翻译史研究与国际话语构建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于翻译史研究及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未来展望。
随后,张旭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在翻译史研究及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并就新成立的中国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发展规划、下届的研究主题等进行了通报。同时,他还宣读了下届论坛承办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来信。
最后,胡安江代表论坛承办方表达了对各位参会人员的感谢以及对下届论坛的期待,本届高层论坛至此圆满结束。
全体合影
图:摄影工作室 陈芷晴、李洋
文:新闻中心通讯社杨梅、研究生院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