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九点,第七届重庆青年电影展学术工作坊于我校宏文楼国际报告厅成功举办。
学术工作坊现场
本届学术工作坊以“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背景下城市电影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到了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主编刘阳;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中央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亚军;《当代电影》副编审林锦爔;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谢建华五位嘉宾来到现场,由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帆主持活动,共同探讨“巴蜀”电影的无限可能。
出席活动的主承办方领导有我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苟欣文,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苟欣文为“学术工作坊”的举办致辞。苟欣文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发展概况,对重庆青年电影展的举办和学术工作坊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苟欣文预祝本届影展取得圆满成功。刘国强分析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表明外语专业与影视制作的互补性与融合趋势;同时,刘国强对青年影人在电影制作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本次活动的主题“‘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背景下城市电影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主持人刘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重庆和成都处于西南,但谈到传统的西部电影却都指向西北电影。而如今经历了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两地都成为中心城市,西南电影的锋芒也不再被第五代作品和西北电影的光芒掩盖。”刘帆根据自己的看法向嘉宾提出了“西部电影是否已经逐步转移到西南地区来”的疑问。
嘉宾:武亚军
谢建华首先抛出“西部电影是一个失效概念”的观点,随后点明用一个概念去概括整个西部很难,而其概念的如何使用也决定了西部电影的内涵是否吻合;刘阳提出,城市空间地理不同,叙事风格也不同,西部电影过去多指以西北部作为拍摄地的影片,如今重心逐渐向西南地区转移,从川渝作为电影叙事背景及特色来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吴冠平认为把地域名作为文化表达能直接反映地域文化,但对于电影来讲,只要有好作品,只要有文化的辨识度,对于理论展示来说就是一件好事;武亚军也提出,所谓的“西部电影”在今天只是作为一个概念来宣传,表明应该加大对地域特色研究在创作素材中的关注度。其实与其研究怎样去命名,不如思考在命名之下如何去发掘其文化并使其活化起来。林锦爔则表示,我们要在“西部电影”这个整体性统一的情况下寻求一个个性化的概念。如何避免重庆的城市文化流于表面,以及如何打造在镜头语言、风格以及类型化生产上的特色,这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阳发言
吴冠平发言
林锦爔发言
对于“成立巴蜀电影联盟的基础上,成渝两地在电影产业文化有哪些协作共建的空间”这个问题,五位嘉宾各自持有不同的见解:谢建华以川剧为例提出应该合理开发与利用共同的文化民俗资源,同时更要共享教育资源;刘阳就川渝的地理位置进行剖释,提倡利用重庆的地貌,通过政府的推动来发展科技,来带动科幻电影的发展;武亚军充分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提出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创作,更加注重短视频平台的投入。吴冠平认为川渝两地性格气质的差异所产生的文化碰撞可以挖掘出有趣的元素,从而运用到影视中。林锦爔则从产业集群和梯度转移两方面进行剖析,对成渝地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她主张将事后奖励政策变为事前的投入,同时将投融资方面的合作政策做一些改变,如将一些简单的产业梯度转移到周边城市,带动整个川渝地区的产业发展。
谢建华发言
“如何做到从拍重庆到重庆拍”五位嘉宾就提高本土电影的原创力问题展开了讨论。武亚军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指导、新技术的推动。吴冠平就采用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将进行阐发,认为可以以此在电影产业中找到新的优势,与此同时他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突破口,影视教育会成为很重要的文化教育名片。刘阳从产业分布方面着手分析,她认为电影作为细分产业的类型,行业分布需通过合作完成,所谓“具体化发展”是不必纠结的问题,对于重庆而言更应找到自身的特色做大做强,作为未来思考方向,重庆不必圈死创作、制作、发行、营销的过程,而是将探索方向和着力点放在特色与强项领域。随后刘帆作了总结,他首先点明关于重庆制造的问题,是重庆电影圈和主管部门很大的焦虑而并非空谈。两个可突破的点就是高科技和教育,他提出相比川影川传的崛起,另一方面重庆可变为扶持青年导演的基地,利用影视教育资源将重庆作为试点地区,达成资金终端向前端的移动。
刘帆作总结
在随后的问答交流环节中,嘉宾们针对现场听众们提出的“重庆学生拍摄影视作品能够获得什么项目资金支持?”、“学生能够为重庆电影做什么,如何发掘重庆的城市内涵”、“作为青年导演如何得到更多机会和资本的扶持”以及“影视制作人培育的必要性”等问题以各自的经验作出了回答。刘帆向想要获取资金援助的同学介绍了“扶垚计划”,并鼓励高校老师与学生积极创作。吴冠平分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建议:在未来创作上要勤奋写作,同时也要积极申请;在电影学习上,他建议本科时期主要学习就业导向和技艺方面的知识,研究生事情更多的应该要学习理论知识,多些时间再学术研究上而不是在片场里。对于如何获取机会,刘帆提醒青年影人要“站着把钱挣了”,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并精炼个人作品,以此作为铺垫获得更多机会和更加开阔的平台。在影视制作人培育的必要性的问题上,武亚军和吴冠平明确的指出从高校培养制片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学术性培养,是一个项目型培养。其次就是对于创作的培养或者是导演技能的培养,这个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比如制片人的沟通、组织等能力是需要外部知识的加持和自己本身已有的在团队中的天赋去与之相结合的。
现场观众大合照
图/文: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