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日,我校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林克勤与国内其他几名学者一同应邀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就如何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对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8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文化“走出去”有待策略创新》为题进行了报道。下面是摘选的林克勤教授的观点和看法。
文化“走出去”成就显著
在林克勤看来,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向驱动,中华文化的文本认知力得到提升,中国故事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二是国家形象的重塑与改善使得中国话语的解释力进一步加强,中国表达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认同;三是国家综合实力和软实力的增强促使中华文化日渐深入人心,传播效果与浸染力度明显提高。
根据现实语境制定策略
在谈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创新时,林克勤表示,应当注重海外话语力量的协调统摄与增量培养,包括定居国外的华人、对中国友好的非政府组织、外国学者、普通民众等。应当把国家修辞能力体系的打造与强化提上议事日程,提升国家解释力和话语权。
注重跨学科、多层次创新
就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林克勤认为,第一,要改变以往单一学科条分缕析、区隔治理的传统框架。应综合运用哲学、民族学、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现有研究思路与方法路径,并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范式,实现知识融通与体系转换的交相辉映。第二,要深度发掘、梳理、归类、概览、总括中华文化的历史足印和现实模板,形成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和文献勾连,在此基础上再度出发、重新审视、广泛融合。第三,要注重文化的多维渗透,特别是其与经济、政治及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立体互动所产生的组织形态和激发效应。第四,要注重中国学术思想的型构、内固、拉伸与播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摘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0日第1512期 记者 黄亚楠)